师说•新语||指向唤醒的儿童哲学(十九)

唤醒,是教育的本质要义。教育是“培育他体而得以成长”,是“点燃火焰”,是唤醒人内心本源产生一种自发构建人格的驱动力,是实现自我认知、自我改造和自我升华的生命历程。
白鹿小学指向唤醒的儿童哲学活动的设计与实施研究,尊重儿童天生的好奇心、想象力和求知欲,寻找与开掘支持儿童成长力量,从而唤醒儿童内在的生长力,促进儿童身心、人格、智能的和谐发展,培养纯洁灵动、自信智慧的白鹿儿童。
青年教师们,在唤醒教育的道路上且行且思,且悟且进,保持教育的本色,努力寻找心中最美的彼岸花。来,一起听他们说……

唤醒孩子的心灵
哲学大家周国平先生曾坦言:“在我心目中,孩子都是哲学家,而在事实上,我从孩子口里听到的含有哲理的精彩的话,也的确比从大人口里听到的多得多。” 与许多人的认知不同,孩子其实是“天生的哲学家”。这不是说他们的想法太古怪、太脱离现实,而是在说,孩子们与优秀的哲学家一样,仍然保有对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索欲。 马克思也曾说:“教育绝非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之为教育,正是在于它是一种人格心灵的唤醒。”孩子的哲学天赋是一种潜伏的、沉睡的智慧,需要我们去唤醒、激活和释放。
唤醒什么?唤醒孩子们生命中的灵性和欲求。唤醒是什么?唤醒,是一种教育的艺术。要知道孩子的灵性和欲求,总是发生在不经意之时,如果作为教师的我们不善于发现这种灵性和欲求,就会错失唤醒的有利时机。因此,我们应该保持一颗灵动的心,不时的去感受,去接近孩子,用一双锐利的眼睛,去观察,去发现他们的闪光处。再加上赏识教育,再说一句关爱的话,再给一个鼓励的眼神,再多一次信任的微笑,也许就能唤醒孩子沉睡已久的意识和潜能,就能使孩子天性中最优美,最灵性的东西发挥出来。
有这么一个男孩,他不爱说话,一直淹没在人群里,直到一段时间的接触,我才发现了性格内向,言行拘谨的他。记得那一次考试,他破天荒地取得了高分,我当众表扬了他。只听同学们在窃窃私语:“他居然能考这么好,简直难以置信。”他突然变得手足无措,满脸通红,他无助地望着我,目光中充满了胆怯和痛苦。我投给他信任的眼光,拍拍他的肩膀,说:“我知道你最近很努力,别怕,老师相信你会不断进步的。”我带头给以他热烈的掌声。也许,他一直以来内心的孤寂和自卑会在这掌声中顷刻间消融吧。下课后,我送给他一张纸条:“别害怕,快乐正注视着你,多一分努力,相信你会变得更优秀。”这之后,他开始变了,变得愿意在数学课上回答问题了,课间也慢慢地能够大着胆子来找我聊天了。也正是因为信任和理解,才能跨越情感的壕沟,产生神奇的力量,唤醒了这个孩子自卑的心灵,让我们的教育变得灵巧而有效。
人总是有着一种生命的创造冲动,孩子也不例外,也具有自我发展的动因。任何一个人,不论是成人,还是孩子,他们的成功都不是轻易就获得的。曾经有一个心理学家进行过这样的研究,他发现,凡是能够自我驱动的人,就容易成功。很多时候,孩子的想法是天真的、简单的、直接的。作为教育者的我们不应该笑话孩子,也不要轻视孩子的想法,孩子在年幼时候的任何一个有趣的想法,都可能成为他今后学习努力的人生方向。因而我们的教育应该呵护,关怀孩子这种生命的冲动意识,以一颗宽容的心去理解孩子,这样孩子就会追随他最为内心,也最为真实的想法,只有这样才能促使孩子在学习和成长中大胆地追寻自我,大胆地去展现自我,在追寻和张扬中充分发展自身的各种能力。
而儿童哲学,恰恰是在顺应和发展孩子的这一天性。更重要的是,好的教育也正是这样,不需要过分地“雕塑”孩子,而是顺应孩子的天性,鼓励他找到自我真正的样子。

陆蓓,中小学二级教师。自参加工作以来,她坚持以爱为支点,用真心关爱学生,悉心呵护每一个孩子的心灵;以责任为杠杆,力求做好每件事情,努力实现自我的专业成长。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