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儿童的方式阅读 ——“童化”课程之民间故事与传统民俗文化
牛郎和织女鹊桥相会,孟姜女哭倒了长城,梁山伯和祝英台死后化为蝴蝶,白娘子被救出雷峰塔......这一个个曲折动人的民间故事,引导着我们遨游天地,畅享美景,在美的享受中,感受文学语言和形象的独特魅力。

本学期,白鹿小学五年级的同学们围绕民间故事,设计了阅读微课程。根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确定课程目标,创设符合学生生活经验和学习基础的学习情境,设计能激发学生持久兴趣和深入探究的任务,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

为此,我们以语文课堂为出发点,向外向深延展,开展了一系列民间故事与传统民俗文化研究活动。
民俗和节气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当你过节时,可曾想过,春节为什么要放鞭炮、贴对联?端午节为什么要吃粽子、赛龙舟?重阳节为什么要登高、喝菊花酒?这些民俗和节气背后有着许多与之相关的民间故事。我们来看看同学们研究的成果吧!
节气卡片

节气手抄报


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温暖大家庭。各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和传统,各民族的民族故事更是异彩纷呈、争奇斗艳,催生了多姿多彩的民间故事,让我们一起去探究各民族民间故事背后蕴含的民俗文化脉络,听听他们的故事。


民间故事是中国传统民俗文化的载体和表现形式,是人们思想文化的提炼和升华,它根植并传承、发扬了传统民俗文化。这次的民间故事与传统民俗文化研究活动,对学生们从经典中汲取成长力量,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有着非常突出的作用。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