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校园资讯>校园动态> 详细内容
归档时间:2024/4/28 9:01:08

玩转平面图形  创出精彩世界 —— 一年级《认识图形》实践活动

来源: 发布时间:2023-03-12 18:30:38 浏览次数: 【字体:

玩转平面图形    创出精彩世界

—— 一年级《认识图形》实践活动


课程研究背景

《认识图形》是苏教版一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内容,属于空间与图形领域中有关图形的知识,是在学生已经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简单立体图形的基础上,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等常见的平面图形。这是学生正式学习平面图形的开始,同时也为以后学习平面图形的特征、周长以及面积提供必要的知识基础。但是平面图形是二维图形,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在现实生活中,不少学生经常“体”“面”混淆不清,空间想象缺乏,因此要让学生通过摸、描、印等操作活动,初步体会面和体的关系,同时通过围、折、剪等活动去认识这些平面图形,并感受平面图形的相互转化,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用这些平面图形去想象、创作,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和创新能力。


课程实施

摸、看——感知“面在体上”

关注学生已有的认知经验,老师根据学生已有的认知经验和年龄特点,让学生摸一摸、看一看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上的面,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初步感知这些物体的表面,注重了让学生以自己内心的体验来学习数学。孩子们手持长方体、正方体、三棱柱、圆柱等形状的积木,轻轻地摸一摸这些积木上的面,原来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就藏在就些物体上,这些平面图形原来是立体图形上的一个面。

描、印——体验“面在体上”

为了让学生体验“面由体得”,在学生初步弄清“面”与“体”关系的基础上,让学生尝试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把立体图形上的平面图形“搬”到白纸上,孩子们有的小心翼翼地描,有的用印泥或彩泥印,一个个平面图形像小精灵一样从孩子们的手中“跳”了出来,实现由立体图形到平面图形的过渡,从而更好地帮助学生从具体实物操作和形象感知发展到抽象地认识图形,体检到“面在体上”“面由体得”,厘清了“面”与“体”的关系。

搭、围——发展空间观念

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进行探索性学习,从事“再创造”的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的核心。在学生初步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形后,让学生用长度相等的小棒搭一搭平面图形,并在钉子板上分别围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整个过程学生积极主动,围的结果丰富多彩,学生把围的方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初步感知长方形的对边相等以及正方形的四条边相等这一本质特征,加深了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学生尝试在钉子板上围圆,发现钉子板上每两个钉子之间的皮筋是直的,而圆是一个曲线图形,因此不能用钉子板围出圆,从而深刻体会了直线图形和曲线图形的区别,不仅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而且展现出白鹿学子勤动手、善观察、会思考的优良学习品质。


折——勾连图形关系

每一个平面图形不是独立存在的,它们之间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孩子们用正方形彩纸对折两次,不同的折法,折出的图形也不一样。通过折一折,孩子们感受到平面图形的相互转化,勾连了图形之间的关系,同时还更好地帮助学生积累了数学活动经验。

找——体会图形价值

荷兰数学教育家汉斯.弗莱登塔尔认为:“数学来源于现实,存在于现实,并且用于现实。”让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是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认识了平面图形以后,让孩子们生活中找一找平面图形,孩子们发现原来平面图形并不陌生,它就在自己身边,无所不在,孩子们从中也而体会到平面图形在生活中的重要价值。


 玩——创造图形之美

弗莱登塔尔说:“学习数学的唯一正确的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让学生本人把要学的东西,自己去发现、去创造。”单个儿的平面图形比较枯燥,但将多个不同的平面图形拼在一起就能创造出丰富多彩的图案。孩子们充分发挥想象,自主设计,积极动手,创造出一幅幅创意独特、色彩艳丽的拼图。为孩子们奇趣的想象力和无限的创造力点赞!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全面体现几何的价值,特别是几何在发展学生空间观念 、合情推理等方面“过程性”的教育价值。在《认识图形》的教学实践中,白鹿小学一年级的数学老师们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学习欲望,充分调动了学生的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官的协同活动,把操作与思考有机地结合起来,将“思考”贯穿于有趣的活动中。以“玩”促思,以“做”促思,让孩子们更直观贴切地体会图形的特征,发现图形之间的联系变化,创造和发现图形之美、数学之美和生活之美。


这样的教学实践,进一步落实了“双减”要求,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锻炼了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让学生在活动中提升思维,在挑战中享受快乐,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的同时,帮助孩子们积累了丰富的活动经验,真正实现了学习减负、增效、提质。



分享到: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