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悦享——白鹿小学青年教师成长营阅读分享活动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一个人的生活里没有书,就如鱼儿没有了水,鸟儿没有了翅膀。 书籍是我们成长的重要源泉,唯有书香浸润的人生才是美丽芬芳的。
读书能让我们收获知识,增长才干。书中的世界是广阔的,阅读能拓宽我们的视野,感受到多彩的世界。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读书能够净化我们的心灵,排解忧愁。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儿童在学习中遇到困难的原因之一,就是知识在他们那里常常变成了不能活动的货物,积累知识好像就是为了储备,而不能进入周转,知识没有加以运用。”

知识—意味着能够运用,只有当知识成为精神生活的因素,占据人的思想,激发人的兴趣时,才能称之为知识。在实际课堂教学中,我们常常认为学生能够回答出老师的提问,能做出书本上的题目就是掌握知识了。但很多时候,当题目变得灵活后,学生却不会用同样的知识去一步步解决复杂的问题了。由此可见,学生只是掌握了基础知识,还未达到灵活应用的程度。所以,老师除了要指导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还要启发学生从平时的生活实践中去发现,去思考,从而获得更深层次的新知识。

(分享老师:陈丽莉)
长久以来,学生一直被作为学习的客体,在课堂上,就像一个毫无灵魂的四脚书橱,等着老师将知识输入到脑袋中去,渐渐地磨灭了学生的天性、创造。知识既是目的也是手段,作为教师的我们更要深刻认识到这一点,并且要灵活运用到我们的教学中,尊重教育规律,树立以学生为主的观念,真正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思考如何进行能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从而使学生掌握知识、提升能力、获得自信。

(分享老师:陆蓓)
知识——既是目的,也是手段。苏霍姆林斯基告诉我们,新课程改革的教学理念也要求我们,既要关注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更要重视培养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去探求新知的能力。让学生在运用中记忆,在记忆中运用,在创造中记忆,在记忆中创造。只有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或者思维后,才可以说真正掌握了知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才能真正落到实处。

(分享老师:徐潇颖)
在教学中似乎我们也会经常遇到上面的情况:每当我们观察到学生在课堂上对老师的话总是表现出一种爱听不爱听、无动于衷的态度时,我们应该思考一下,是不是我们的方式不能引起学生的注意;这时候就要及时调整我们的教学策略。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如果只是一味地将知识灌输给学生是极为不负责任,是对教师这一职业的愧对。“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于渔”,与其填鸭式的灌输,不如理解式的灵活运用,因为我们教给学生知识的最终目的就是让他们学会如何去运用知识。

(分享老师:张鸽)
当知识成为精神生活的因素,激发人的兴趣时,才称之为知识。作为一名老师,我们应当首先考虑怎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像班级中的小蔡同学,他喜欢回答问题,但不喜欢写作业,于是在课堂中我会多多提问他,提高他的自信心,课后的作业也是越做越好。在每天的学习中,孩子们就能掌握更多的知识,学习起来就越来越容易,思考的动力就越来越强,孩子也更愿意去思考,就在这样一个良性的循环中,孩子们能够更好的将知识运用起来。

(分享老师:吴昊)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