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悦享——白鹿小学青年教师成长营阅读分享活动
“吹灭读书灯,一身都是月”。我们之所以要多读书,多受教育,就是当看到湖面上有一群飞鸟时,我们能吟诵说出: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当看到硕果累累的柿子树时,我们会默念:柿叶翻红霜景秋,碧天如水倚红楼。三毛说:“书读多了,容颜自然改变,在气质里,在谈吐上,在胸襟的无涯,当然也可以显露在文字和生活里。”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是一本神奇的书,只要用心研读,你会发现,在教学上遇到的许多问题与困惑,都可以在其中找到答案,而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些建议与思考,也值得我们反复阅读与推敲。

点亮思维之光
在人们一般的认识中,语文学习是枯燥的,固定的课文,固定的词语,方方正正的中国字。如何在语文学习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有可攀登的高山呢?我觉得就应当像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应当使课堂上学习的材料里包含一定份额的已知的东西和一定份额的未知的东西。揭示未知跟已知之间的深刻联系,这是培养对知识的兴趣的教育诀窍之一。”例如,我在讲解一些重难点的字词的时候,我就引导学生学会学习生字。学生喜欢用“加一加”、“减一减”的方式来记忆生字,毋庸置疑,这些都是记忆生字的好方法。但是对于部分学生来说,他们已知的知识没有办法支撑他们进行二次记忆未知的知识。那么就需要采用新的方法——“拆一拆、编一编”。将一个个复杂的字拆分开来,将每一个部件进行组合,在脑海中编造一个小故事。如“霸”这个字,笔画很多,结构也很复杂。那么学生怎样来记忆它呢?我便引导学生将这个字进行拆分,拆分成“雨”、“革”和“月”。学生看见这三个字就可以很快将它们联系起来,争先恐后地编故事。学生在编故事的过程中,体验到自己思考的成就感和自豪感,为他能够编造出这么一个有趣的故事而开心,为他们能够记住这个生字而喜悦。
我相信,真正的教育能手总是竭力使抽象的概念真正地为学生所掌握,使之真正成为学生自己的东西,成为他们积极地认识事物和获取新知识的工具和手段。教育工作是任重而道远的,而我也将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中不断学习,充实和丰富自我,勤勤恳恳、踏踏实实地工作,做一个会提升学生思维的智慧型教师。

(分享老师:徐冬晴)
激发学习兴趣
好的教育方法藏在长期阅读的时光里,好的教育心态藏在点滴坚持的日子里。书本,积蓄力量,读书,如此,育人,如此,人生,亦如此。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中说过这样一段话:“你要尽量使你的学生看到、感觉到、触摸到他们不懂的东西,使他们面前出现疑问。如果你能做到这一点,事情就成功了一半。” 对照我的课堂,我总是千方百计地多教,把教学内容安排得满满的,惟恐漏掉了什么重要的东西。然而这种“多多益善”的做法现在想来是阻碍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不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教学应该帮助学生解疑,并让学生学到解疑的方法,品尝到疑问被解的快乐。但是我们教师不能一味地以解疑为目的,为问题的解决而满足。疑问是思考的源泉和动力,吸引学生不断地去探索研究,获取新知。当学生头脑中不再有疑问的时候,思维也就慢慢停止了。成功的课堂,不是把学生头脑中的所有疑问都解决,而是或多或少地给学生留有这样那样的疑问,让学生带着疑问走进课堂,再带着新的疑问走出课堂。我想这样的教学就使课堂延伸到了课外,学习效果也会大大提高,学生在解疑的过程中将获得更大的发展和进步。

(分享老师:胡婷)
阅读促进教学
在“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昼夜只有二十四小时”问题中,作者认为教师要用一生的时间去备课。首先每天都要读书,与书籍结下友谊,最好读学术著作。其次,教师的备课越充分,教师在课堂上讲解教材时才能更加自如地分配自己的注意力。所以我认为教师进行劳动和创造的时间好比一条大河,要靠许多小的溪流来滋养它。只有当教师阅读积累足够丰实,才能够在书本知识和课外知识之间搭建起一座桥梁。以丰厚博大的课堂内容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提升孩子们的兴趣。阅读不仅是老师的生存之本,更是学生智力教育的关键手段。本班大多孩子都热爱阅读,于是我有意识地引导孩子们做阅读笔记,帮助学生有方法地进行阅读。阅读带来的进步在语文课堂上表现得更加明显:在讲解古诗时,当我开始给学生进行背景补充时,了解这一方面历史的孩子们会高高举起他们的小手,自信地讲出他们所了解到的诗人和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在我讲解阅读题目中涉及到的军事知识时,学生还会骄傲地给我提供补充。每当这个时候,其他同学投来的羡慕目光便是激励孩子们积极阅读的动力。甚至在古诗词社团活动中,社团老师都会开心地跟我说我们班的某某某同学了解的课外知识可真不少,是老师的小帮手。阅读不仅增长了学生的知识储备,而且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我相信从阅读中获得的自信是孩子成长的最佳养料,是学生进步的重要支撑力量。

(分享老师:史雅婷)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