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悦享——白鹿小学青年教师成长营阅读分享活动
读一页书,寻一片光
书中有鱼沉大海
书中有繁星满天
书中有你我携手浸润童年
走进教育的情调,走近孩童的心
朱熹有言:“为学之道,莫先于穷理;穷理之要,必先于读书”,文字的力量于无形予人以乐趣,予人以光彩,予人以才干。回顾阅读经历,几乎每一段时光都凝结着一段难忘的新曲,书香氤氲,且行且歌......

“作为教育者,无论我们的举动多么充满善意,我们的言语和行动所表达的情境,仍然可能与孩子体验到的那种情境根本对不上号。”正是基于此,教育者需要耐心地聆听和观察,以爱和同理心去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摒弃“成年人对孩子的独裁统治”,关注并承认孩子的感受,甚至向孩子学习对生活和世界的感受力。反过来,孩子在他们的生活探索中,也会向我们展示出生活里那些充沛的希望和多姿多彩的可能性,以及生活必将更加美好的愿景,而这些甚至会成为成年人庸常生活的一种救赎。

愿所有孩子能被“看见”
读完美国著名学者马克斯·范梅南的书《教育的情调》,我的内心更加明确:爱是教育的底色,以爱育爱,做有温度的教育,做最懂孩子的教育。
诚然,教育情调的核心在爱,把爱献给每个孩子,在教育活动中就有了美好的情调。教育情调的表现在于情,在教书育人的细微处见真情。例如一个好的故事不会机械地让孩子从认识现代科学发现的自然规律,孩子们提问是想要的并不一定是对自然现象的解释。
“树叶为什么会变颜色?”
回答这样的问题有许多方式:
“它是大自然运作的一种方式,说明树需要休息了。”
“在冬天来临之前,秋叶使世界变得美丽了。”
“你看,在变了颜色的落叶中散步,闻着落叶的味道,多么美好啊!”
对一个具体的孩子而言,一个合适的答案就是一个属于他的故事。还教育以本来的模样,需要开启一段“寻找教育情调的旅程”。教育作为培养人的活动,我们应以爱为筏,关注个体生命的成长,通过“看见”知其成长所需,懂其成长所要,长成其期待的模样。对于孩子来说,“被看见”是如此重要:他们在乎“被看见”不是“被看见”本身这一表面含义,而是希望内心的情绪和背后的内容能被理解,这种关注和认可比“被看见”本身更令人感到欣慰和鼓舞。

(分享老师:俞欣沂)
做个有温度的老师
《教育的情调》一书主要围绕着关键词“教育的敏感性和机智”展开,教育的敏感很大程度上讲的是“共情”。谈及“共情”,好似废话,与人交往,与幼童打交道,自然需要“共情”一说。教育者要有爱,是众人的共识,然而实际行动上,由于主观上,客观上等原因,往往未能如此。就像有一次,班里有两个学生发生了口角,我上前询问原因,竟是一个学生贬斥另外一个学生相貌丑陋,难登大雅之堂,当时我只觉得俩人幼稚至极,随便教育了几句就草草了事。后来查阅资料才发现,他们这个年龄段是对外貌美丑最为在意的时期,任何一句贬低的话都会打击他们的自信心,使他们产生自我怀疑,而我却站在自己的主观角度随意批判他们的行为,这不就是没能做到“共情”吗?有时候成长阶段的不同是会造成这样的认知差异,这不可避免,所以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处理学生的问题上,不要以高高在上的态度去评判学生的行为,而是要适当地放低姿态,做到换位思考,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想一想:如果自己是一个小学生,我更需要我的老师给予我什么样的帮助。

(分享老师:包怡婷)
让教育充满阳光
“情调”本身就是一个有着温度的词汇,它是对事物的主客观情绪的反映。而当情调与教育结合在一起时,它就为教育增添了新的生机与活力。马克斯·范梅南的《教育的情调》这部作品便完美地将教育中的情调,具象化为教师对学生的爱,呈现在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眼前,告诉我们:教育应该也是有着温暖的温度,而爱恰是点亮教育的那一缕阳光。
诚如范梅南在书中所言:“教育学就是一种迷恋他人成长的学问。”对学生的爱促使着我们将欣赏的目光投射到孩子们的成长过程当中,而对学生的充足关爱又保障了他们在不同教育阶段中都能“被看到”与“被聆听”,因而可以说,教育是一门复杂且又细腻的学问,也是一门面向“生命事实”的学问。不过有时候我们在教育时过于注重教育的整体,意欲打造出所谓“千人一面”,任何影响整体完美的个体因素都会被我们所警惕,被“特殊看待”。这就失去了教育应该具有的温度,变得冷冰冰。每一个个体都需要被关注,都值得去关爱,教育应当像一棵参天大树,其中的每一片叶都有其不同的脉络,却在同等的浇灌滋润下最终生长成不同的姿态,汇集成荫,为世间带来一片清凉。

(分享老师:董敬如)
走进孩子的世界
什么是教育的情调?读完这本书,我知道了教育情调的核心是爱,爱我们的孩子,同时也要尊重我们的孩子。每个孩子都是一个世界,教育的情调涉及我们如何习得一种儿童立场,努力以儿童的方式走进孩子的世界,切实地关心孩子,理解孩子,顺应儿童发展的内在可能性,引导儿童、成就儿童。
我在学习了各类教育理论之后,发现其实理论有时候确实能帮助我们更好地去理解教育的内涵,但如果要更有共鸣地去体会它,即体会教育的敏感与机智,更多的,是体现在如何合理地应对当下正在发生的各种情况。我们要了解孩子,进入孩子的世界,体验孩子的世界,去观察、去倾听孩子,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地实施教育。教育不是机械性,不是技巧性的,而是需要用心去照看孩子。我们不仅传授孩子们知识,同时我们还需要关注孩子的全面成长,关注孩子心灵。当孩子犯错误时,不要着急去批评孩子,走进孩子的世界体验孩子的处境,运用教育的敏感性和机智去处理。另外,我们要学会反思,在反思中不断成长,不断形成教育的敏感性和机智。

(分享老师:张洁)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