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哲学·童化育人——白鹿小学青年教师成长营阅读分享活动
唤醒,是教育的本质要义。教育是“培育他体而得以成长”,是“点燃火焰”,是唤醒人内心本源产生一种自发构建人格的驱动力,是实现自我认知、自我改造和自我升华的生命历程。
白鹿小学指向唤醒的儿童哲学活动的设计与实施研究,尊重儿童天生的好奇心、想象力和求知欲,寻找与开掘支持儿童成长力量,从而唤醒儿童内在的生长力,促进儿童身心、人格、智能的和谐发展,培养纯洁灵动、自信智慧的白鹿儿童。
青年教师们,在唤醒教育的道路上且行且思,且悟且进,保持教育的本色,努力寻找心中最美的彼岸花。来,一起听他们说……
儿童哲学中的倾听
“所有人都在说话,但没人愿意听。”在德国哲学家尼采眼中,现代人最为缺失的就是倾听能力。人们的耳朵衰败了,在耳朵退化的历史中,课堂倾听关系的破裂便是其中的一个画面。
倾听能力的丧失也属于教育问题,正如李普曼指出的:“我们的教育如果不能教会孩子思考,那么这种教育从根本上来说是失败的”。“当老师滔滔不绝、学生被动静听时,老师和学生们都在忍受无聊、精疲力竭以及疏离感。”
当我阅读到儿童哲学有关倾听的内容时,我也在不断反思,如何能在课堂上让学生学会倾听,学会思考,学会表达。同时,教师怎样能够去俯下身来,倾听学生的内心。在接下来的课堂中,我提出并落实了一系列的新举措。比如,在交流课文内容时,我十分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我作为引导者一步步引导学生,先学会倾听,然后为学生搭设支架,启发学生独立思考,接着鼓励学生勇敢表达自己。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够用心倾听,并积极思考、表达,教师也能够抓住学生的思维火花,由学生思维的生长点去引出更加深入的内容。最后同学们在倾听、思考、表达上都比以往有了进步。
“教学之本质不在于对任一事态或任一科学真理之可教授作陈述,而在于唤醒研究之可能。”教育的良知恰恰就在这样的倾听教育中得到了呼唤,“教育就此成为了在教师与学生、世界的融合、互动中创造知识并追求生活意义的过程”。在倾听的道路上,我们还需继续耕耘……
(分享老师:吕亚芳)
在儿童的角度下思考
哲学的本意是爱智,它不仅有智慧的一面,同时也有走向智慧的过程。儿童由于天生的好奇心,会自觉地用身体、五官和言语去接触世界和认识世界,即开展哲学化的思考活动,从而形成与自身生理成熟度相适应的“哲学体系”。因此哲学对儿童来说是一种本能和天赋。
至于儿童所提出的那些具体的问题,如“天空为什么是蓝色的”,对成人来说也许是一个典型的科学问题, 但是对儿童来说并没有这么明显的区分,事实上科学以及我们目前所知的所有学科都是从哲学中分化出来的,在本质上都是对智慧的爱和追寻。
这让我不禁回想起课文《总也倒不了的老屋》,这是一篇预测类课文,要求孩子们边读边预测,顺着故事的情节去猜想。既然是预测和猜想,每个孩子都会有自己的想法。虽然,教案及教参会给出参考的问题,但是,我还是尊重和肯定了每个孩子的问题。比如,有个孩子的预测是“老屋年纪很大了,又站了那么久,太累了,我预测它一定会倒下去。”显然,这位孩子没有真正关注到课题,但是他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的预测是宝贵的思维火花,这种想法也是他对自己世界的构建。因此,在他提出自己的预测后,我并没有着急去给出正确的答案,而是鼓励他继续往下读,希望他亲自去验证自己的假设。正如儿童哲学的内涵就是爱智慧和重思考。
宋朝的陆九渊也曾经说过“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在四年级的课文中,第二单元的主题便是在阅读时提出自己的问题。对于孩子来说,这又是一场思维的大爆发,也是一场头脑风暴。于《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这篇课文而言,有的孩子提出的问题似乎与课文内容无关,比如“为什么这个豆荚里是五粒豆,而不是四粒或者六粒?”但细品,却又何尝不是一个科学问题,一个哲学问题呢?作为教师,可能第一感觉就是这个孩子跑题了,但如果站在儿童的角度去思考,就会发现,在儿童认识世界的过程中,他的脑海里本身就是藏了成千上万个问号。在他成长的历程中,他也会通过学习和探索逐渐将一个又一个的问号拉直成为叹号。儿童哲学的教育价就是尊天性,促生长。不轻易否定孩子的任何一个发问,也就是在尊重他的天性,促进他自然地成长。
(分享老师:肖朋朋)
创设道德情境,发展学生思维
罗伯.特费舍尔认为,儿童哲学有助创造道德教育的情境,提高讨论参与者的道德水准和社交能力。如何培养我们的学生有思想、有理智,如何培养他们解决自身和社会冲突的能力,我们必须给学校和家庭提供一个充满思考和理智氛围的环境。这就是说,我们要把儿童看成是理智的具有行为处理能力的人,提供机会让他们实践富于思想的、关爱他人的行为。”儿童哲学所倡导的这些能力是教育哲学理论中始终关注的重要内容也与我们这个时代完整人性的哲学主题密切相关。
其次,儿童哲学活动鼓励儿童自主发现意义的过程与交换意见的民主氛围,这有利于儿童形成自发的道德情感。自主探索意义的过程对于儿童的思维发展尤为重要,实践智慧需要缜密的逻辑,它不是在问处理某件事情的一般状况,而是希望人们去寻找应对情况时的一般准则——“善”,至于“善”应以何种方式得到体现则需要孩子们进一步考察。李普曼认为“思维即工作,一种他人不能代劳的工作。每个孩子都需要对事情形成自己的判断,表达自己的意见。孩子在成为学生之前,他首先是一个人,一个具有理智的人。我们班部分孩子在面对社会冲突,尤其是同伴之间的冲突时仍然会第一时间求助老师,他们仅仅只能陈述事实,并不知道如何自己解决问题。每当遇到有孩子来“告状”,我听完事情后第一句就会问:“这件事情你自己可以解决吗?现在老师给你一个机会,用你的方式去解决这件事。”事后,我再去问他们关于这件事是如果解决的,他们都说已经解决了,已经互相道歉过了,没有老师的干预也能够和平解决,说明孩子有这个能力去解决生活中的小矛盾,只不过老师有时候没有给他们提供一个充满思考和理智氛围的环境,而是直接干预了他们,为他们做主,导致他们出了问题第一时间就会寻找老师。四年级的孩子不同于一二年级的孩子,他们的思维正在快速发展,他们有属于自己的判断能力,当老师不横插在其中时,他们会用自己的思维来解决问题,有时候会给我们带来许多惊喜。
(分享老师:刘娇)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