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校园资讯>白鹿小学联盟专题> 详细内容

劳动融合,共促成长 ——白鹿小学联盟理解为先模式下的“学科+劳动”融合教学研讨活动

来源: 发布时间:2023-12-15 18:00:26 浏览次数: 【字体:

为了深化联盟办学质量,顺应国家教育改革要求,培养学生的劳动核心素养,12月12日,“理解为先模式下的‘学科+劳动’融合教学研讨活动”在白鹿小学举行,来自联盟内不同学校的六位老师带来六节与众不同的“‘学科+劳动’融合”课例。

课堂展示

由徐冬晴老师执教的《从习作例文到竹节人的制作》,从语文视角下融入劳动的元素。徐老师坚持设置劳动情境,在真实的劳动情境中,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活动,加深学生的思想感悟。徐老师也将学习目标融入到劳动情境中,让学生学会读懂并编写制作说明书,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编写后的实际制作,能促使学生积极地动手,认真地思考。学生在制作的过程中提出新的问题——竹节人究竟应该如何“穿”呢?学生将围绕着这个问题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探究。开放性的问题,让学生在尝试和探索中进行改革和创新,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由包怡婷老师执教的《玩具小台灯的制作说明书》一课,首先创设了“迎元旦游园会”的主题情境,极大程度地调动了学生的课堂参与热情,随后包老师让学生阅读“玩具小台灯制作说明书”,使学生了解说明书的组成部分,加深他们对文本的理解。基于文本,包老师安排了动手实践环节,这一环节的实施,有效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也让学生在做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修改错误的说明书。最后,修改完的说明书以展板的形式呈现在了大家面前,评价反馈形式新颖,点燃了学生的创作灵感,更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由杨彬老师执教的《我们来造船》,从科学中浮力的知识引入,让学生对船的知识有所了解,激发学生对造船的兴趣。杨老师从提供给学生材料开始,便引导学生进行想象和思考,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杨老师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让学生画一画木筏的设计图,并让学生根据设计图制作木筏,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制作能力,让学生在劳动中感受乐趣,让学生爱上劳动。制作结束后,由学生总结木筏制作时需要注意的地方,让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进一步提升,也有利于让学生在劳动中感受制作的不易,对劳动有深入的认识和理解。


由范桂丹老师执教的《千人糕》,将语文这一基本学科与劳动巧妙地融合在了一起。范老师先从千人糕的来历讲起,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懂得了做成千人糕,需要许许多多的人来共同完成。学生在明白千人糕的来历之后,基本就懂得了劳动精神和团队合作的重要性,从而对劳动有了一定的认识和理解。最后的拓展环节,范老师从生活中取材,让学生去探寻一件衣服的劳动过程,学生在交流分享的过程中,不仅培养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也使得他们的劳动意识得以深化。


由张微老师执教的《生活日用品的联想》,将劳动与美术元素很好地结合在一起。张老师先由妙趣横生的艺术视频导入,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根据不同日用品的外形进行想象。学生在学会想象的基础上,不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让学生在日用品中选择自己喜欢的物品进行创作,通过发挥创意将其进行改造,变成有价值的、具有二次生命的美术作品。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创新意识,使教学活动更有深度。美术作品的创作过程正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


由陆佳音老师执教的《中国美食》,以谈话方式引入,先分享自己喜欢的美食,再让学生自由谈谈爱吃的中国美食,这一举措很好地调动了学生的课堂积极性,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接着陆老师让学生通过读一读圈一圈的方式发现中国美食分成菜和主食两大类,随后又引导学生探索中国美食的烹饪方式:烤、炒、煮、拌等,从而引出下一环节:动手制作凉拌黄瓜,在小组动手操作环节,陆老师有意识地培养了学生的安全意识和合作能力,实现了劳动核心素养的有效渗透。


在此次融合教学实施的过程中,孩子们要调动多个学科所学知识,并自主进行探索。孩子们在接受锻炼、磨练意志的过程中,更重要的是培养社会责任感、团结友爱精神、创造力和想象力、对职业的认知等等。这种教育方式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使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要和面对未来的挑战。白鹿小学联盟将持续推进“学科+劳动”教学研究,利用劳动与学科的互相“支撑”,让孩子在劳动中感受快乐、体验不易,让劳动教育浸润每一个孩子的心灵,帮助孩子健康成长。


分享到: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